最近和老战友聚会,酒过三巡聊起当年开过的机型,有个兄弟突然拍桌子:“现在网上吹得天花乱坠的‘雷霆’,实战里到底行不行?”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在西北戈壁亲眼见过它打靶的场景,咱们今天就抛开官方数据,用土话说说这架飞机到底能不能打。
第一次见“雷霆”做垂直爬升,机头都快杵到云里了,发动机愣是没熄火。旁边地勤小哥嘀咕:“这劲儿比老歼-7喝油还猛。”后来看飞行记录,它在9000米高空还能保持8.5G过载,这个数据确实把F-16 Block70都给比下去了。
参加过金头盔比武的李队跟我吐槽:“开这玩意儿得像哄媳妇,动作大了它跟你尥蹶子。”意思是电传系统太敏感,不过适应后能做眼镜蛇+桶滚的连招,这在近距格斗时确实占便宜。
记得有回演习,看见个“雷霆”挂着4中2近+3副油箱起飞,活像过年拎年货的老汉。实际测算下来,这种配置下作战半径缩水到680公里,比手册写的少了23%。不过比起幻影2000挂满弹就成短腿的毛病,还算能接受。
机型 | 空战挂载航程 | 对地挂载航程 | 转场航程 |
雷霆战机 | 1100km | 820km | 3200km |
F-16C | 1360km | 1040km | 3850km |
歼-10B | 1250km | 900km | 3400km |
去年对抗演练,蓝军电子干扰搞得跟过年放鞭炮似的。结果“雷霆”的新型相控阵雷达愣是在120公里外锁定了歼-16,虽然比不过F-35的态势感知,但在三代半里算是尖子生。有个数据有意思:它识别海上目标的误差比陆上小15%,估计是专门练过打渔的本事。
东南某基地闹过个段子:雷达把放风筝的老大爷当成低速目标跟踪了半小时。后来厂家来人调试,现在能分清时速80公里以下的民用目标了,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问过地勤老张,他说这飞机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发动机大修间隔比AL-31多了200小时,但航电系统检测得用专用设备,野外保障时得拉两车仪器。有回大雨天检修,小战士拿手电照传感器,结果触发了误报警,整得全团鸡飞狗跳。
前年中缅边境那事儿,虽然官方没明说,但当时雷达轨迹显示有2架雷霆在边境线三进三出。后来听参战飞行员说,对面米格-29的火控雷达刚开机就被反制,这手电子对抗的本事可不是演习能练出来的。要说遗憾,就是还没机会试试传说中的PL-15打超视距,毕竟和平年代,这事得看缘分。
天色渐暗,塔台又传来引擎轰鸣声。望着跑道尽头跃起的银色身影,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开歼-6的日子。从需要拼刺刀的距离,到如今能在视距外决胜负,钢铁雄鹰的进化,或许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实战细节里。
2025-09-14 17:57:08
2025-09-14 16:28:35
2025-09-14 16:17:42
2025-09-14 15:08:50
2025-09-14 13:54:07
2025-09-14 13:33:55
2025-09-14 13:20:39
2025-09-14 13: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