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1
背景图2
背景图3
背景图4
背景图5

上海老弄堂:打砖人的历史记忆

游戏知识 编辑: 日期:2025-08-16 08:49:58 0人浏览

上海虹口区一条老弄堂里,75岁的张阿婆用蒲扇指着斑驳的砖墙说:"以前这里住着打砖人,半夜都能听见凿子声。"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回忆的涟漪。这些被称作"打砖人"的群体,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上海老弄堂:打砖人的历史记忆

一、砖缝里的生存密码

1923年《申报》某则招工启事这样写道:"招打砖工,日结八十文,管两顿糙米饭。"根据《上海租界建筑档案》记载,当时法租界扩建需要的三百万块砖料中,近四成由本地打砖作坊供应。这些工人用铁凿将整砖劈成薄片,用来铺设当时流行的马赛克式拼花地坪。

  • 典型工作场景:油灯下连续工作14小时,砖灰呛得人睁不开眼
  • 关键工具演变:从祖传铁凿到德国进口合金錾子
  • 鲜为人知的职业病:砖末肺(Silicosis)最早病例记录在1927年仁济医院

1.1 被误解的"破坏者"

193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文件显示,当年有37起"非法破坏建材"诉讼,其中29起指控对象都是打砖人。这些被敲碎的砖块经过加工后,反而比整砖增值2.3倍。老工人王金生1936年的日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价目表:"水门汀砖每方尺加工费1角2分,琉璃砖加倍。"

完整红砖价格0.05银元/块
劈制成型砖片0.12银元/块
雕刻装饰砖0.35银元/块

二、时代浪潮下的砖瓦浮沉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打砖人群体发生了戏剧性转变。虹口某砖厂账本显示,当年11月突然出现大量"防空砖"订单——把砖块中间凿空填入黄沙,用作防空洞顶部的缓冲层。这种特殊工艺让打砖人的日薪首次突破1银元大关。

2.1 消失的技艺

1952年上海市手工业调查报告中,注册的打砖作坊仅剩12家。老匠人李福贵回忆:"机械压砖机突突响两下,顶我们师徒三人干整天。"他布满老茧的右手至今仍保持着握凿子的弧度,仿佛随时准备敲击不存在的砖块。

传统打砖机械制砖
成品率72%成品率98%
日产量200块日产量5000块
可定制特殊形状仅标准规格

三、砖石记忆的现代回响

2018年南京西路改造时,工人们从地底挖出大量带凿痕的砖片。文物保护员小林发现,这些厚薄不均的砖块竟严丝合缝地组成了装饰图案。"就像拼图游戏,每片砖都得对应特定位置。"他用手比划着,砖灰簌簌落在检测报告上。

在徐汇区档案馆的角落里,泛黄的《砖业工会名册》静静躺着。第38页密密麻麻的手写体记录着:张大有,江苏盐城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