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班路过糕点铺,玻璃柜里金灿灿的沙琪玛让我突然想起姥姥。老人家在世时总说:"好沙琪玛要能托住茶碗不塌腰",这句念叨了二十年的老话,突然就勾起了我的手痒劲儿。
翻出压箱底的老食谱,泛黄的纸页上用蓝墨水写着:"特级粉八两,土鸡蛋六个,饴糖半斤..."。对着手机计算器噼里啪啦换算成克数,面粉袋上赫然标着"高筋面粉",这才惊觉原来传统沙琪玛要用中筋粉。
按照教程把鸡蛋液倒进面粉时,案板上突然开出朵"鸡蛋花"——原来忘记面粉要过筛!手忙脚乱抢救时,蛋液已经顺着台面边缘往下滴,活像抽象派画作。揉着黏糊糊的面团,突然理解为什么老辈人说"软面饺子硬面条",这沙琪玛的面团手感,分明是要介于两者之间。
传统做法 | 现代做法 | |
醒面时间 | 2小时(盖湿布) | 1小时(覆保鲜膜) |
切条宽度 | 韭菜叶宽 | 3-5毫米 |
油炸温度 | 竹筷冒小泡 | 160±5℃ |
当第一把面条下锅时,油花突然炸开三尺高,吓得我举着漏勺往后蹦。原来忘记把面条抖散,结团的面条带着水汽在油锅里造反。透过油烟眯眼看,先沉底的面条慢慢浮起,像极了小时候姥姥炸的馓子。
经过三次试验终于摸出门道:
看着冰糖在锅里化成一汪琥珀,突然想起食谱上说要"挂旗"。举着木铲等啊等,糖浆从大泡泡变成小泡泡,铲子提起时终于拉出丝线。这时灶台上的手机突然响起,半分钟的通话差点让糖浆变成焦糖——锅底已经结出浅褐色的脆壳。
状态 | 温度区间 | 特征 |
拔丝阶段 | 110-120℃ | 糖液拉丝易断 |
挂霜阶段 | 130-140℃ | 糖液呈淡黄色 |
焦糖阶段 | ≥150℃ | 产生褐色物质 |
趁热把炸好的面条倒进糖浆时,厨房顿时上演动作大片:左手要快速翻炒让每根面条裹上糖浆,右手还得给模具刷油。本该撒芝麻的环节,装芝麻的罐子盖子突然卡死,情急之下抓起葡萄干就往里按,结果半罐子葡萄干都葬送在了滚烫的糖浆里。
模具压实时听到糖浆"吱吱"的声,脱模时发现底面粘着三四根顽固分子。切块时更惨烈,有的切面整齐漂亮,有的碎成抽象派雕塑——原来糖浆冷却时间没掌握好,边缘已经硬化,中心还是软的。
忐忑不安地把成品端上桌,先生咬下第一口时,我紧张得能听见自己心跳。他咀嚼了足足十秒钟才开口:"比超市买的更有嚼劲,.."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就是葡萄干放多了,甜得发齁。"
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混着沙琪玛的甜香。虽然切面不够整齐,虽然糖浆略苦,虽然葡萄干分布不均,但配着普洱茶的沙琪玛,竟也吃出了几分老字号的余韵。厨房地砖上还粘着几粒逃逸的芝麻,阳光透过纱窗落在操作台上,照着那本翻开的《中华传统糕点制作技法》。
2025-09-13 14:45:37
2025-09-13 14:19:36
2025-09-13 09:00:29
2025-09-12 11:16:22
2025-09-12 09:55:38
2025-09-11 23:25:48
2025-09-11 11:53:29
2025-09-11 1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