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1
背景图2
背景图3
背景图4
背景图5

《巨浪》:历史画卷中的市井烟火

游戏知识 编辑: 日期:2025-07-20 15:14:01 0人浏览

当《巨浪》的最后一集字幕滚动时,我对着黑掉的电视屏幕发了好一会儿呆。茶几上堆着五六个啤酒易拉罐,烟灰缸里插满烟头——这大概是我今年追得最"费烟"的国产剧。作为某视频平台今年主推的年代正剧,它用36集的体量把观众拽回1931-1945年的北平,却意外让人在厚重的历史画卷里,瞥见几缕鲜活的人间烟火。

《巨浪》:历史画卷中的市井烟火

一、当"大历史"遇上"小人物"

和多数抗战题材作品不同,《巨浪》开场就透着股混不吝的市井气。男主角林大川第一次亮相是在琉璃厂古玩店,正用灌了铅的青铜鼎忽悠日本商人。这个满嘴跑火车的古玩贩子,直到第三集才意识到自己卷入了国宝南迁计划。导演用大量生活化细节消解了历史剧的沉重感:林大川总揣着包五香花生米、女学生夏雨薇总把钢笔别错位置、地下党老周修怀表时永远要念叨句"瑞士机芯就是娇气"。

对比维度《巨浪》同类型剧《觉醒年代》《山海情》
剧情节奏张弛有度,日常与重大事件交替偏重思想交锋的密集输出线性叙事强调岁月流逝
人物塑造70%小人物+30%历史人物聚焦知名历史人物完全虚构的村民群像
历史细节考证1930年代北平市井生活还原新文化运动史料再现西海固地理风貌

1. 被揉碎的历史碎片

道具组在采访中透露(据《影视制作》2023年4月刊),他们复刻了1932年北平电话局的转接设备,这个细节在第五集足足给了15秒特写——夏雨薇作为接线员,每天要插拔上百根电话线,手指缠满胶布。这种对职业细节的较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带着体温的生活现场。

2. 食物链叙事法则

剧中出现37次吃饭场景,从东来顺涮肉到胡同口的卤煮摊,不同阶层的饮食成为隐形的身份标识:

  • 古董商吃炙子烤肉要配六必居酱菜
  • 进步学生啃着窝头讨论时局
  • 日本军官喝着清酒却惦记北平豌豆黄

二、被重新定义的"英雄主义"

林大川直到第19集才完成从市侩商人到爱国者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搞砸过三次任务:第一次把密信塞进炸糕被狗叼走,第二次认错接头人险些暴露,第三次因为太紧张摔碎了两件文物。这种"不完美"的成长轨迹,反而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编剧王海林在剧本研讨会上说:"我们刻意避开了'天降伟人'式的英雄模板,那些犹豫、胆怯甚至自私的瞬间,才是乱世中真实的人性。"这种创作理念在女性角色塑造上尤为明显——夏雨薇既会给伤员偷偷带桂花糕,也会因为恐惧朝汉奸开枪,颤抖的双手三天握不住钢笔。

三、声音里的时空密码

追剧时最让我惊艳的是声音设计:

  • 老式电话的蜂鸣声比现代座机低沉30赫兹
  • 黄包车车轮压过青石板路有特定音效库
  • 日军司令部时钟走声混入东京车站报时音

这些细节构建出立体的声音时空,特别是第28集空袭场景,导演用渐强的耳鸣声替代爆炸声,这种主观音效处理比直接展现轰炸场面更具震撼力。

方言使用的分寸感

剧中主要角色说标准普通话,但配角们带着恰到好处的方音痕迹:

  • 拉洋车的带点保定腔
  • 当铺掌柜咬字带着唐山味
  • 卖糖葫芦的有河南口音

这种设计既营造了真实的北平市井氛围,又避免了过度使用方言造成的理解障碍。想起去年某部年代剧里全员山西话的尴尬,《巨浪》的方言处理明显更克制聪明。

四、那些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细节

当然剧集也有瑕疵,比如第14集出现的1940年款派克钢笔,实际该型号1942年才量产。不过道具组在社交媒体调皮回应:"就当是穿越的水货吧。"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让观众更宽容——毕竟我们追剧时,谁没为找穿帮镜头较过劲呢?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夏雨薇的刘海,从齐眉短发到及肩长发的转变跨越三年剧情,但她的发梢永远带着刚好的弧度。有观众在豆瓣小组开玩笑:"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女主的卷发棒绝对是穿越神器。"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啤酒罐上的水珠在茶几上洇开个小圆点。关掉电视时,林大川在城门楼子喊的那句"接着活呗"还在耳边晃荡。或许这就是《巨浪》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打算告诉我们历史长河有多壮阔,只是轻轻掀起浪花,让我们看见那些沉浮其间却依然奋力扑腾的普通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