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阳光从窗帘缝钻进来,我习惯性想抬手遮挡——却发现整条手臂像融化的蜡油般垂落。淡蓝色的半透明物质在地板上缓缓流动,倒映出我惊恐扭曲的倒影。床头柜上的电子钟显示着2023年9月15日,但我的身体正违反所有物理规律,在木地板上形成一滩直径约80厘米的圆形凝胶。
当确认自己无法尖叫出声后,我用新身体里类似神经网络的物质做了三件事:
第二天中午,当阳光直射到黏液表层时,我感受到类似皮肤灼烧的刺痛。慌忙滚进阴影的动作让我撞翻了水杯,却因此发现水分子能直接通过体表渗透。这个发现催生了我的第一份生存守则:
危险源 | 应对措施 | 原理推测 |
紫外线 | 避开直射/覆盖深色布料 | 光解作用导致细胞膜分解 |
干燥环境 | 每小时补充200ml水分 | 渗透压维持形态稳定 |
强酸强碱 | 保持1米以上距离 | 引发不可逆化学反应 |
第七天凌晨,我裹着浸水的毛巾潜入大学实验室。显微镜显示黏液里游动着类似线粒体的发光体,这让我想起《异界生物学导论》里提到的跨维度生命体征。接下来的三周,我在夜间进行了37次危险实验:
万圣节当晚,当我模仿《毒液》造型吓跑捣蛋鬼时,突然意识到情绪波动会影响黏液密度。这个发现催生了更系统的实验记录:
日期 | 情绪刺激源 | 形态变化 |
11.2 | 观看恐怖片 | 表层硬化至橡胶质地 |
11.5 | 回忆初恋 | 透明度提升至92% |
11.9 | 计算房贷 | 分泌出腐蚀性黏液 |
当我在旧书店发现1953年版《超自然现象年鉴》时,附着在书页上的黏液突然剧烈震动。泛黄的纸张记载着:"空间异常体在月相更替时呈现相位共振"。那个雨夜,我蜷缩在天文望远镜旁,看着自己的凝胶身体随着月升逐渐泛起珍珠光泽。
此刻地下室的白板上,用不同颜色黏液标记着下次满月的倒计时。实验台上摆着三支装有发光黏液的试管,它们在黑暗中像萤火虫般明灭闪烁。窗外的梧桐叶飘落在培养皿上,我伸出半透明的触须轻轻接住——这个动作让我想起曾经握笔写字的手指。
2025-09-15 09:05:55
2025-09-15 08:53:16
2025-09-15 08:18:02
2025-09-15 08:08:23
2025-09-15 08:03:21
2025-09-14 21:42:59
2025-09-14 20:17:01
2025-09-14 19:36:30